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【陳鈺萍醫師專欄-乳妳所願】擠出母乳,成為自己孩子的奶媽


在原本職場媽媽才需要使用擠乳器的,為什麼會出現在月子中心、甚至全職媽媽的身邊?
某天在月子中心巡診,一個產婦問我:「陳醫師,我母奶很夠,寶寶喝很多便便也很多,為什麼這星期已經第三天了,寶寶體重沒有增加?」通常,我會要媽媽們不要那麼在意寶寶體重的問題,但三天體重都沒增加並不尋常,所以我詢問媽媽的餵奶方式。「之前寶寶不喜歡親餵,我都用奶瓶餵他母奶。最近他比較願意直接喝了,我會看時間,大約三個小時給他喝奶。可是他大約1015分鐘就會睡著不喝,我會把他弄醒,再補他80c.c.母奶。他如果哭,我會讓他哭一會兒,再餵他。」

這樣的餵食方式問題在於,規律餵食的迷思,看時鐘餵奶不是看寶寶釋放的訊息;媽媽處於過度泌乳的狀態,孩子喝到睡著其實已經飽了,後面再補的反而增加孩子身體的負擔;孩子哭不要馬上抱的迷思,讓孩子消耗過多能量在哭這件事情上。不是媽媽的奶越多越好,也不是寶寶喝越多越好。在母親泌乳足夠的情況下,孩子還是有可能長不大。

美國嬰兒餵食執行研究統計顯示,20052007年間,1.5個月至4.5個月大的寶寶,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有85%成功使用過擠乳器。甚至這當中有5.6%的媽媽,從寶寶出生後就把奶擠出來餵,寶寶不曾在媽媽的乳房喝過奶。

為何要在意全母乳哺育與全瓶餵母奶的差別呢?

母乳哺育,對媽媽有親子連結與許多健康上的好處,如果是擠出來餵,這些好處可能就不成立了。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顯示,擠乳器使用不當,可能造成母親乳腺炎、乳房或乳頭受傷等問題;還有因為使用擠乳器造成乳房疼痛的問題。很多月子中心的媽媽告訴我,當她們使用擠乳器時,總有被掏空的疲憊感,沒有親餵時那種滿足與愉悅。面對機器與面對寶寶,身體啟動的是全然不同的神經荷爾蒙分泌機制。

「把奶擠出來,寶寶到底喝得比較多還是比較少?」這取決於媽媽與寶寶有沒有一直在一起,以及瓶餵的方式。擠出來的奶,成分與親餵已經不同,從擠乳、儲奶到回溫加熱,進入寶寶的口中,每一步驟都有細菌汙染的風險。當照顧者用奶瓶餵母奶,常會回到配方奶的哺餵模式,於是又帶來了過度餵食的問題,如前面所提玉芬的例子。

英國一個針對產後四周內把奶擠出來餵的研究,狀況與台灣非常相似:有些全職媽媽並沒有因工作需要與寶寶分離,卻還是使用擠乳器,把奶擠出來瓶餵,反而使母乳哺育進行得不順利,而提早離乳。讓我更訝異的是英國婦女,有六個月的產假,卻還是有多數的婦女把奶擠出來。從這項研究看起來,媽媽們把奶擠出來,並不只是回到職場要與寶寶分開的考量。許多不需要與寶寶分開的母親,還是有著各種使用擠乳器的理由。而擠乳器並不像廣告上時常呈現的,帶給哺乳母親效率,以及哺乳的持續。

對依賴擠乳器的媽媽們來說,擠乳器讓她們控制擠乳時間,讓她們知道自己奶量多少,她們認為擠乳器是母乳哺育的必備工具。對不使用擠乳器的媽媽來說,擠乳器切割了她們的時間,影響了她們哺乳的自信。

「讓寶寶喝到奶」這件事,有親餵、手擠、擠乳器三種選擇,這樣的討論容易陷於「該不該使用」、「擠乳器是不是一個好工具」的爭論,我想再往內推一些,著眼於「擠出來」的必要性,對於「讓寶寶喝到奶」,使用擠乳器的媽媽跟這個技術物如何有更自由的關係?如何讓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覺得自由呢?

在原本職場媽媽需要與寶寶分開才要用擠乳器的想像中,在家帶小孩的母親、月子中心中的產婦,都不屬於擠乳器的使用者,但她們卻成為使用者,為什麼?媽媽們使用擠乳器,並不是需不需要回到職場這麼單純的考量因素。


圖片攝影:Chmi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